每次站在伊普爾麻布堂前,我都會花幾分鐘時間,平心靜氣地欣賞一下它富麗堂皇的“美貌”。這座初建於13世紀的哥特式建築,雖然毀壞和重修過數次,但磨難似乎並沒有抹去它厚重的歷史積澱。
  今年的11月11日,英國女王的丈夫、92歲高齡的菲利普親王也來到伊普爾,為陣亡將士敬獻了花圈。因為2014年是“一戰”爆發100周年,今年的紀念活動分外熱烈。無論是扮演軍樂隊的樂手,還是前來參觀的游客,都不懼天氣寒冷,懷著極大的熱忱投入紀念活動。有一個英國家庭,一家5口組建了家庭樂隊,專程來到伊普爾參加紀念活動,格外引人註目。
  從2014年開始,英國、法國和比利時要連續四年紀念“一戰”,一直到2018年。這3個國家的旅游部門,已經開足了馬力,想方設法吸引世界各地的游客。在麻布堂,印製精美的2014年掛歷正在銷售,掛歷詳細標註了“一戰”的各項紀念活動。
  但這四年絕對不是與中國人無關。“一戰”後的近百年中,14萬赴歐華工一直被淹沒在歷史的塵埃中。
  一戰中成為焦點
  伊普爾(荷蘭語Ieper,法語和英語Ypres)是比利時西北部的一座小城市,毗鄰法國。12世紀~13世紀是這座城市的黃金時期。便捷的運河交通,使伊普爾成了歐洲大陸和英國之間麻布貿易的轉運中心。為了存儲堆積如山的麻布,故而修建了規模宏大的倉儲庫房,這就是麻布堂(Lakenhal)的來歷。
  看到這座壯美的建築,一些中國游客會情不自禁地感嘆——就連修倉庫這樣的土木工程,歐洲人都捨得花精力和金錢,用藝術的眼光和標準精心打磨,可見他們的藝術修養不僅“融化在血液里”,而且也“落實到了行動中”。
  這一時期,伊普爾的人口曾達到了4萬,而現在卻只有3.5萬。單憑這一人口數字的變化,也可以想象伊普爾當年的熱鬧繁華景象。
  隨著中世紀的落幕,伊普爾逐步衰落,淡出了人們的視野。但當歷史長河流淌到1914年的時候,伊普爾又一次吸引了世人的目光。在這一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了,伊普爾成了協約國和同盟國兩大軍事集團武力對抗的中心之一。
  說起第一次世界大戰,如果從詞彙學的角度多嘮叨幾句,或許對瞭解歷史大有益處。當這場戰爭1914年爆發時,人們肯定不會稱之為第一次世界大戰,因為幾乎沒人知道還會發生1939年~1945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戰。
  戰爭發生後,歐洲人,特別是英國人稱之為Great War(大戰)。英文詞“Great”有兩層含義。一層是“大”,意思是這場戰爭比歐洲以往發生的任何戰爭的規模都大;另一層是在感情上表示贊同和支持,意思是參戰各方都樂意打這場戰爭。
  這是因為,歐洲當時的政治家,腦子裡大都裝的還是舊思維,崇尚武力和強權政治,認為戰爭是解決問題的最終方法。比如1870年~1871年的普法戰爭中,戰勝國普魯士(德國)從法國手中奪取了阿爾薩斯-洛林地區,在接下來的幾十年中,失敗的法國要雪恥,總想伺機通過新的戰爭奪回這一地區;而獲勝的德國也覺得,搶來的地盤不穩定,需要再與法國打一仗來鞏固先前的勝利果實。所以,法國和德國都想通過打仗達到自己的目的。
  再比如巴爾幹地區,波斯尼亞是奧匈帝國從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手中奪取的領土,土耳其一直想奪回來,鄰國塞爾維亞也想將其據為己有,於是,土耳其和塞爾維亞都支持波斯尼亞的塞族極端勢力與奧匈帝國統治者過不去。1914年6月,奧匈帝國王位繼承人斐迪南大公訪問波斯尼亞首府薩拉熱窩,遭到塞族青年普林西普的暗殺,此事遂引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
  戰爭爆發後,日本急切地對以奧匈帝國和德國為首的同盟國宣戰,目的是通過戰爭先奪取德國在中國的殖民地青島,進而侵占全中國;中國的北洋政府也想參戰,試圖通過戰爭走向國際舞臺,廢除1840年以來外國與中國簽訂的不平等條約。
  這就不難看出,“一戰”爆發的根源不僅是帝國主義發展不平衡的結果,也是世界各國政治家迷信武力的結果。不論窮國還是富國、強國還是弱國,都想通過戰爭獲得自己的利益。只不過弱國開始想得美,到頭來沒有實力拿到自己想得到的東西而已。比如,中國是戰勝國,卻沒能在巴黎和會上收回德國強占的山東半島主權。
  騎在馬上全城風貌盡收眼底
  回過頭來再說伊普爾。德國對法國宣戰後,進而要占領法國。可是,在法德之間又隔著個比利時,德國只好先打比利時。然而,比利時是中立國,英國是比利時中立地位的擔保國。這樣,德國攻打比利時,英國只好參戰。
  法國、英國和比利時軍隊沿著伊普爾南北一線構築工事,與德國軍隊展開了曠日持久的對抗,這就是“一戰”時期的西部戰線。但需要註意的是,在西部戰線戰鬥的士兵絕不僅僅來自西歐國家,還來自加拿大、新西蘭、澳大利亞和印度。因為這些國家是英國的殖民地,宗主國打仗,殖民地自然要出人出力。
  如果拿現在的眼光看,僅在西部戰線,就可以稱得上是世界大戰了,更不用說戰火還蔓延到了非洲和亞太地區。
  在1914年~1918年“一戰”期間,以英法為首的“協約國”軍隊與德軍在伊普爾地區共進行過3次大規模戰鬥,史稱“伊普爾戰役”,雙方傷亡人數達100多萬。伊普爾城幾乎被夷為平地,麻布堂也不例外。據當地居民回憶,如果一個人騎在馬上,全城風貌即可盡收眼底。
  浴火重生 紀念一戰爆發100年“主會場”
  但幸運的是,在巴黎和會上,比利時是戰勝國,獲得了德國的大筆賠款。用德國人的錢,伊普爾人把所有在戰爭中毀壞的建築又恢復了原貌。因此有人說,伊普爾就像一隻浴火重生的鳳凰。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1915年的第二次伊普爾戰役中,德軍首先使用了毒氣。這種毒氣名叫氯氣,其質量比空氣重,所以擴散後一直向下降落,可以墜入“協約國”士兵藏身的戰壕里。即使毒氣毒不死他們,要是忍受不了逃出戰壕,也難逃德軍機槍的瘋狂掃射。在這次戰役中,德軍共投放了氯氣5730筒(168噸),“協約國”士兵中毒人數為1.5萬,其中5000人死亡。因此,伊普爾成了世界第一個遭受毒氣攻擊的城市。
  現在來伊普爾旅游,主要是看“一戰”戰場。有“一戰”遺留下來的戰壕,也有為了防禦修築的碉堡,但更多的是一處處令人神傷心碎的公墓。如今的麻布堂,一小部分用作市政府辦公場所,大部分則被建成了著名的“佛蘭德斯戰地博物館”。每年的11月11日,即第一次世界大戰停戰日,比利時和法國都放假一天。在伊普爾,來自“協約國”的民眾則會聚集在這裡,舉行為期3天的紀念活動。
  華工為中國贏得戰勝國地位
  對於歐洲游客來說,許多人來伊普爾是為了緬懷他們的先烈。但對於中國游客來說,除了游覽戰場,暢想“一戰”外,還可以藉此機會紀念那些為“一戰”作出過重大貢獻的華工。
  “一戰”爆發時,中國是袁世凱當大總統。雖然他被許多人稱為能力不凡的一代梟雄,但把他放在世界舞臺上,他卻是一個什麼也玩兒不轉的蠢才。還有其他和袁世凱一樣擅長“窩裡橫”型能人,一旦遇上了當時的外國能人即刻就從梟雄變成狗熊了。
  “一戰”一打響,日軍聯合英軍圍攻青島的德軍,中國的袁大總統卻宣佈中立。當然,外國在中國打仗,中國以前也宣佈過中立,1904年~1905年在中國東北進行的日俄戰爭就是這樣。
  但由於戰場上缺少人手,英國和法國在中國山東和天津又有租借地,於是,這兩個國家便開始在中國招募勞工,組織他們奔赴歐洲戰場從事挖戰壕、抬擔架、處理死屍等後勤工作。“一戰”期間,英國和法國共招募了約14萬名華工到法國、比利時前線服務,其中絕大多數來自中國山東。
  據統計,在這些華工中,死亡和下落不明者近兩萬人。時至今日,法國和比利時葬有華工的公墓共有69處,安葬華工1874名。
  1917年11月15日,德國空軍對比利時西北戰場狂轟濫炸,造成在這裡服務的13名山東籍華工同時遇難。事後,他們的遺體被同伴葬於距離伊普爾15公里的波特林市布思本村附近的河邊。2010年5月,波特林市修建了“中國勞工紀念園”。
  到了1917年,段祺瑞控制下的北洋政府站在了“協約國”一邊,正式對德奧宣戰。但還沒等他湊足中國軍隊參戰,“一戰”就結束了。儘管如此,中國也成了戰勝國。這是近代中國第一次當戰勝國,精英階層揚眉吐氣。據說,時任北大校長的蔡元培就高興得手舞足蹈,大慶3天還餘興未盡,乾脆又跑到天安門對公眾宣講了一整天才算罷休。
  在1919年舉行的巴黎和會上,日本代表認為“沒派一兵一卒的中國沒有臉面收回山東”;英國代表也認為“中國是沒死一個人沒花一便士的戰勝國”。而中國代表則認為,中國派出了14萬勞工,從邏輯上講,英法可以騰出14萬勞力去當兵。因此,轉著圈地說,中國也是派了兵的參戰國。
  有美化政府行為的學者認為,中國政府其實一直想參戰,但由於英國和日本政府的反對才未能成行。後來,在另一些具有戰略眼光的能人,比如梁士詒等的運作下,中國政府巧妙地派出勞工參加了“一戰”,才為中國贏得了戰勝國地位。但也有學者認為,英法在中國招募勞工,是出錢雇的,與中國政府無關。只是後來,政府無意中“賺了勞工的便宜”。
  如果足不出戶只讀書本,可能為梁啟超、顧維鈞、陳獨秀以及“五四運動”時期那些仁人志士的豪言壯語所感動;可是如果來到伊普爾,拜謁一下華工墓,你可能會由衷地發出這樣的感慨:正是這些大字不識且已被後人遺忘了的農民為中國贏得了戰勝國地位!  (原標題:尋覓一戰歷史塵埃中的中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f22gfxoh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